過去有什麼問題呢?那時候深植心中的各種委屈就是問題所在。
文:Stella Tsai 春寒料峭,新竹下著小雨,推開位於春室三樓的咖啡廳大門,整面的落地窗伴著樹影映入眼簾,復古的洗石子地板襯得室內晶瑩清透,定睛一看,原來一顆顆石子都換成了玻璃。陽台上桌椅排列的方位,引導著顧客望向新竹公園,面向綠意與自然。
「玻璃回收確實很辛苦,但對社會很有意義。而這一段同甘共苦的過往,也讓老員工都記得這位自小被喚來廠裡工作的小毛頭,因此儘管吳庭安大學時離開新竹,先後前往台南、英國劍橋求學,回台還選擇先進入台積電就職,直到2012年才回春池上工。因此回到新竹、回到春池工作,一直是吳庭安從未懷疑也未曾抗拒的方向。有趣的是,不管是新竹、台南或劍橋,吳庭安待過的城市幾乎都有著同樣對自身的驕傲感,也隱微地在他的性格中留下痕跡,「我認為在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,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受跟累積。」吳庭安更強調,很多人以為這是新的理念,但其實這本來就是春池玻璃在做的事情,「五十年來從未間斷,我只是再往前延伸一點。
但對吳庭安來說,這卻是讓他認識到截然不同企業文化,並幫助他站上更高的位置去看事情的重要經歷,也讓他學習到完整的管理脈絡,補足這端能力所需。Photo Credit: 春池SPRING POOL GLASS STUDIO + The POOL提供 吳庭安 坐擁自信的城市讓回家成為理所當然的選項 一身黑的吳庭安,颯爽地坐在春室咖啡與員工討論工作。再者,我們得以廣納稀有人才、將服務時數拓展到不同時區,打進新的全球市場。
以下是我們公司就這些年的經驗中,曾經嘗試且效果不錯的一些小秘訣: 創造一個有趣的線上互動環境:在即時通訊軟體(例如:Slack、Microsoft Teams)中建立非工作相關的群組。另外,保持資訊的透明化,也是加快執行速度的絕佳辦法。有趣的工作換環境可以凝聚團隊向心力 當團隊已經完成了上述的事項,恭喜——你已經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了。在這樣的非常時期,多家企業紛紛傳出員工確診的消息,於是緊急進行工作區域的消毒,關閉辦公室,臨時發布員工居家辦公的通知。
然而,如果腳步就此戛然而止的話,這些努力恐怕功虧一簣。可以善用OKR這類的管理工具,或是設定清楚的期限也會有所幫助。
倘若是面對較為複雜的議題,一對一的視訊討論會比較清楚(我們用Zoom和Around) 開放一個特定的空間讓團隊分享與討論各種點子:傳統的公司多數希望員工完成被指派的工作,相較之下較不鼓勵個體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想法,但這往往是阻礙公司持續創新與進步的絆腳石。Photo Credit: 作者提供 線上露營,來烤個棉花糖吧 遠距工作,打造更強大的公司 轉型為「遠距優先」讓我們公司因而獲益良多。記得為大家的行事曆留點空白,方便他們安排時間專注工作不受干擾,也可以考慮就這點制定全公司適用的規定(例如:一週中特定一天不安排會議)。如果資訊安全政策需要更新,這時候可以一併處理,一步步地將公司雲端化。
讓團隊自由選擇辦公地點 2019年轉換初期沒有疫情的壓力,如果要求團隊在一夕之間改成全居家辦公,肯定會導致一些無法預期的波折,因此我選擇分階段逐步導入:讓團隊每週一天在家(或任何地方)工作。結果發現成果相當不錯,所以決定要進一步擴大執行——我們現在是間「遠距優先」的公司,意思是所有業務流程皆設計為所有團隊成員都能執行的方式,不會因為個人所在的實體位置而受影響。對於正向的讚美或是成員貢獻的感恩,可以放在公共群組,這對整個團隊都有激勵與鼓舞的作用。成功的團隊絕非一蹴可幾,唯有領導者悉心引導與經營,營造一個讓每個人皆感到舒服且信任的環境,才能讓團隊成員發揮最好的表現
例如:如果有人請你幫忙做一件事情,看到訊息後你可以標上眼睛👀,完成後再加上打勾✅。到了2020上半年,在台灣還算是一片祥和,但國外疫情大爆發時,我便著手轉型,將公司調整為全居家辦公。
例如:我們建立了「點子區」以及「學習區」讓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所學,往往日後的專案就是從這些腦力激盪產生的。在這樣的非常時期,多家企業紛紛傳出員工確診的消息,於是緊急進行工作區域的消毒,關閉辦公室,臨時發布員工居家辦公的通知。
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減少轉換的衝擊,進而讓在家工作的團隊成員能夠無縫接軌。即使有了視訊軟體的協助,讓你得以「面對面」溝通,但這仍與走到同事的辦公桌旁交流有所不同。記得為大家的行事曆留點空白,方便他們安排時間專注工作不受干擾,也可以考慮就這點制定全公司適用的規定(例如:一週中特定一天不安排會議)。再者,我們得以廣納稀有人才、將服務時數拓展到不同時區,打進新的全球市場。不要害怕嘗試新工具:遠距工作是時下的熱門議題,許多為遠距團隊設計的工具不斷推陳出新,因此我們時常關注各種網站(如:Product Hunt)以發掘是否有新工具能夠改善遠距團隊的工作流程。因此,為了有效傳達且避免對方誤會,多次地、具體地溝通自己的想法有其必要性。
相反地,對於需要改善或是加強的部分,私下直接跟當事人說明則較為合適。對於政策、軟體與工作流程的改變公開宣告,並取得團隊的回饋:我經常邀請團隊填寫匿名問卷,在問卷中成員可以問任何問題,而我會在全公司的會議中公開回答。
要讓居家辦公能夠成功,必須達到就算沒有你在現場監督,團隊仍然會努力拿出最佳表現。鼓勵團隊把議程、會議內容與決策等事項記錄下來,互相分享並尋求回饋。
至少要有的軟體應該要包含:專案管理軟體、通訊軟體、視訊會議軟體、文件共享軟體與線上文件中心。成功的團隊絕非一蹴可幾,唯有領導者悉心引導與經營,營造一個讓每個人皆感到舒服且信任的環境,才能讓團隊成員發揮最好的表現。
盡可能讓所有人即時得知最新決策,保持公司決策透明,這有助於減少團隊成員的焦慮感。以下是我們公司就這些年的經驗中,曾經嘗試且效果不錯的一些小秘訣: 創造一個有趣的線上互動環境:在即時通訊軟體(例如:Slack、Microsoft Teams)中建立非工作相關的群組。文:劉威廷(Arc與Codementor執行長兼創辦人,史丹佛大學碩士,連續創業家,同時也是美國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及Techstars的畢業校友) 上星期是台灣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自2020爆發以來,疫情最為嚴峻的一週。看到這樣的情形,我深知遠距工作必定是未來的趨勢。
最近,我們正在嘗試「線上虛擬辦公室」像Gather Town與Teamflow。因此,無論成員的態度為何,作為管理階層的我們,應協助團隊做好心理建設,帶領大家對於即將面臨的改變保持耐心與接納,並指導他們適應即將面臨的變化。
硬體:務必讓所有人在家都有可以舒適辦公的設備(工作空間、電腦、網路和耳機麥克風)。根據我們累積兩年的經驗,居家辦公長久下來的益處,可是遠超過了過渡期需要付出的成本。
另外,保持資訊的透明化,也是加快執行速度的絕佳辦法。例如:在「聊天區」討論非工作的話題,在「寵物區」分享自己毛小孩的照片,在「歡呼區」分享任何開心的時刻。
利用線上視訊會議軟體舉辦線上活動:我們曾經辦了線上露營——事先寄給每個人棉花糖與蠟燭,活動當天一起在鏡頭前烤棉花糖,並輪流分享鬼故事。用無止盡的視訊會議取代辦公室內的即時互動只會讓團隊精疲力盡。於是在2019年,我決定讓團隊能夠自由選擇工作地點。如果是簡單細小的事情,即時通訊軟體的訊息便足夠。
當然,也必須建立集中的線上文件及處理中心,務必讓每個人在需要時都能夠使用。在轉換一段時間後,我們發起了內部調查,了解團隊對於這項改變的想法,同時也評估公司的生產力。
因此,我們致力於營造一個正向的氛圍,讓大家體認到公開且時常分享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。適當地將權力下放,讓他們有權決定如何排除障礙。
最後,再分成數個組別一起玩我們自己發明的冒險遊戲——The Hike(即使是線上進行,精彩程度卻不亞於實體遊戲,團隊成員都非常喜歡。首先,由於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地點,我們留住了更多人才。